“戠”是“識”和“幟”的本字。戠,金文(戈,武器)(言,辨认),表示辨认武器。当“戠”作为单纯字件后,篆文再加“言”另造“識”(识)代替,强调辨认指称。
造字本义:动词,辨认、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,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。《汉字简化方案》中的简体楷书“识”,采用俗体隶书的字形,将正体楷书的“戠”简化成作为声旁的“只”,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“言”简化成“讠”。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
識,常也。一曰知也。从言,戠聲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
识,常情。一种说法认为,“识”是“知道”的意思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戠”作声旁。
大篆
清华藏战国楚简
小篆
唐 · 李阳冰 · 三坟记
清 · 邓石如 · 心经
清 · 赵之谦 · 说文解字序
隶书
北大藏简
汉 · 西岳华山庙碑
汉 · 史晨前后碑
清 · 伊秉绶
草书
唐 · 孙过庭 · 书谱
唐 · 怀素 · 自叙帖
宋 · 米芾· 论草书帖
明 · 韩道亨· 草书百韵诀
楷书
北魏 · 张黑女墓志铭
唐 · 褚遂良 · 雁塔聖教序
唐 · 颜真卿 · 颜勤礼碑
唐 · 柳公权 · 玄秘塔碑
元 · 赵孟頫 · 杭州福神观记
行书
集王羲之圣教序
宋 · 黄庭坚 · 惟清道人帖
宋 · 米芾 · 来戏帖
明 · 文徵明 · 行书自作诗卷